在线客服

客户合作

在线时间:9:00-18:00

留学动态

经营项目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留学动态
收获六所名校offer的女孩是怎样的?
    上外附中的高三女生沈赫赫,是今年成功申请进入哈佛大学的三名上海学生之一。这样一个外界看来近乎完美的女孩,在现实生活中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外滩教育记者邀请了一位国际学校9年级男生的母亲,与沈赫赫同学面对面,一起聊聊这个女孩成功背后的故事。
收获六所名校offer的女孩是怎样的?
参加全球青年女性论坛时在马赛诸塞州州议院准备发布关于性别平等的行动计划 
    相信关注升学信息的家长,对沈赫赫这个名字一定不陌生。上外附中的高三女生,今年成功申请进入哈佛大学的三名上海学生之一。除哈佛外,她还拿到了耶鲁、普林斯顿、西北、圣母,乔治城大学的Offer。 
    “皮白貌美气质佳”,“能说会道成绩好”,“学习音乐顶呱呱”……同为美本党的同龄人提起她,无不充满着溢美之词。 
    六年级开始加入学生记者团,坚持做了七年学生记者,上外附中中学生记者团团长,成立了学校首份月刊类校报——Focus。去年成为中央电视台特派青奥会出镜记者; 
收获六所名校offer的女孩是怎样的?
沈赫赫青奥记者照
    初三毕业后,沈赫赫去美国纽约一所公立高中交流一年,带头成立了校报。在那个时期,她开始关注两性平等和女权问题,以第一位中国参与者的身份参加了全球年轻女性领导力公益夏令营; 
    高一回到上外附中后,组织学校首届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参加了“哈佛中美学生领袖峰会”; 
    高二时担任哈佛峰会志愿者;考完所有出国前的标准化测试。带队参与由哈佛大学中美国际交流协作机构主办的“中国大智汇创新研究挑战赛”获得一等奖,并组建“行动派P.I.E.”公益组织,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在学术和社会实践中有需要的同学。 
    近日,外滩教育记者邀请沈赫赫来到报社附近的咖啡店小坐。印象深刻的是她的“松弛”和“自谦”。留美一年,让她心态放松,变得更加淡定。 
    高二第一学期,沈赫赫考过一次SAT,成绩基本达标后,她选择投身于她认为更重要的事,就没有继续“刷分”。申请季结束后,沈赫赫和她的两名同学在市中心的一家咖啡店打工,上演现实版“破产姐妹”。(美剧《破产姐妹》主演Caroline是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毕业生)。 
    这样一个外界看似几乎完美的女孩,在现实生活中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每天睡几个小时?进入大学之后,她究竟想成为怎样的人?让我们来听听沈赫赫自己怎么说。
收获六所名校offer的女孩是怎样的?
沈赫赫在上外附中校庆50周年上作为学生代表发言 
    B=记者
    F=一位国际学校9年级男生的母亲 
    S=沈赫赫 
    “出国交流一年,最大的改变是变得更淡定” 
    B:作为一个中国学生,在纽约的公立高中建立一张校园报纸,你遇到哪些困难? 

    S:没有钱,没有指导老师。我是全校唯一一名中国学生,有些学生会跟着你,有些会在中途掉队。最终,我们确定了一个编辑部。一开始,我们在网上编辑文章,发现没有人会排版。于是。我就在电脑前坐了13个小时,终于排出来了,技能点get!很兴奋。我们没有指导老师,也不感找校长。后来鼓起勇气跟校长谈了我们的计划,结果校长欣然接受当了我们导师。 
    在招募学生方面,我有在上外附中学记团的经验。我就读的美国高中拥有初中部,于是可以招募一些可爱的“小鲜肉”来干活,他们看到学长学姐,是很乖的。 
    F:如果“小鲜肉”没有很好地执行你的出版计划怎么办? 
    S:各种催,当编辑到最后不就是催稿吗?我会发邮件,实在不行,就告诉校长。 
    B:作为全校唯一一个中国学生,你是如何与小伙伴建立联系?如何融入美国学生群体? 
    S:初三毕业后,我在美国读9年级,同时上了很多10年级的课程。我发现美国高中的学业不算特别难,只是课堂讨论的方式不太一样。 
    比如历史课,老师提出一个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比如导致西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学生们通过很多阅读材料,建立自己的逻辑,然后逐一讨论。老师非常鼓励学生主动信息收集和积极讨论。所以,第一个月可能有一个磨合期,后面就适应了。 
    由于学校70%的学生是拉丁裔,所以所有学生必修西班牙文。虽然我被分在“起步班”,但同学们多多少少有些基础,我在课堂里完全听不懂,当时胆子也小,没有及时提出来。有一次我精心准备了个人陈述,却没有学生认真听。我感觉没有被尊重,有些压力。 
    后来,我鼓足勇气跟老师同学沟通,老师为了我把字母又全部教了一遍,再加上我平时泡图书馆自学,一年后我的西班牙语成绩,已经成为全班第一。 
    F:如果不去美国交流一年,你还会想出国吗? 
    S:从美国回来时,我的确考虑过是否去美国读高中。出国交流这一年,是我比较大的人生转折,让我成熟了很多。从以前的挺爱学习的乖乖女,变得多了主见,更淡定。很多事情不是一定要去争。对于竞争这件事情,我看得比较平。最大的改变是心态上不一样了。 
    我对中美两种教育有了切身体会,美国教育也没有那么“高大上”。在国外,我更加觉得上外附中是很好的学校。 
    F:为什么说上外附中是很好的学校? 
    S:一方面我很想念我的同学,他们都是跟自己很像的人,情怀比较大的人,大家的行动力、意志力都很像,非常supportive。在国外,他们给我很多支持。当我在国外看到上外附中的各种活动,都会觉得很暖心,这些活动一点点增强你的能力。 
    上外附中对我来说,有家的感觉,老师像妈妈,同学就像朋友一样,所以我想回国读高中,再决定将来走保送的路,还是出国的路。 
    B:你之前说回国之后,你变得淡定很多,竞争意识也不那么强烈了。那么,在美国,你观察到的美国学生,他们最在乎什么,以什么为荣? 
    S:他们给我的感觉是无欲无求。我在去年“中国大智汇创新研究挑战赛”(China Thinks Big)里的研究项目是用数据分析教育资源和个人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 
    我发现纽约的教育资源过剩,他们的教育资源太多了,就像我在的那所学校,老师多是Top30大学毕业的,很帅,很年轻,图书资源丰富,学校和哥伦比亚大学有着紧密联系。学生们就习惯了,上课聊聊天,吃吃东西,我就惊呆了,他们体会不到,在中国,这些资源大家都抢着要。 
    他们不会跟别人拼,更自然,把自己更多的兴趣呈现出来。这导致了我心态的转变,从和别人比,到达到自己满意的状态即可。从这次申请大学来看,无论我是否进入到大家眼中的名校,我对我整个自主申请过程是很满意的。从美国回来后,我对很多事情的结果追求,没有以前强烈了。” 
    “不赚钱的我都喜欢” 
    B:能否谈谈你的申请情况? 

    S:我提前录取了乔治城大学和圣母大学。当时报的时候心态很平,想着就挑我喜欢的报吧。我一直参与模拟联合国,乔治城大学的国际关系很不错。圣母大学的人文、宗教研究科目也很吸引我。其他学校都是通过常规录取通道考入的。 
    我妈妈揶揄我说:“不‘赚钱’的专业,我都喜欢。” 
    B:近几年,哈佛本科毕业生汤玫婕、张伟琪等纷纷选择回国创业。你是如何打算的? 
    S:无论未来在哪里,我都希望能尽己之力为祖国做些积极改变社会的事情。去年我参加“中国大智汇创新研究挑战赛”,针对教育资源和学习动机展开学术研究,后来发展成“学生导师计划”。 
    我们把厉害的学长学姐大神们进行资源整合,去落后的地方,让小朋友和导师一对一沟通,简单的分享,有时候就打开了思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我做的事情都是公益的,自己在商业上有没有潜力还有待观察。 
    “我们家庭的女性都有一种共同的精神” 
    B:你的学习驱动力,是否得益于你的家庭教育有关? 

    S:我出生时,爸爸在非洲工作。后来,我和妈妈在纽约的时候,他在太平洋岛国萨摩亚工作。他前前后后在海外援建十几年。我家里有三个偶像,一个是我外婆,一个是我妈妈。 
我的母亲和外婆都是通过高等教育来改变命运。她们一直很拼很拼,我觉得这种女性对教育的渴望,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我从小是妈妈和奶奶带她的。虽然奶奶的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但对我的性格塑造起到很大的帮助,她从小要求我“做人家”(上海话“节俭”的意思),让我一直把很谦卑的心态放在心里。 
    奶奶从前非常穷,现在家庭条件好了,但谦卑、节俭的意识没有忘。她就像家的总指挥,充满着意志力以及坚韧品质。 
    我们家庭的女性都具有这样一种共同的精神,从小影响我,让我感觉到性别平等。当我在社会上看到存在那么多对女性的玻璃屋顶。我会觉得,自己需要成为一个empowered woman(有力量的女性)。我希望通过自己去发声,影响更多人。 
    B:你外婆和他*的成长路径具有启发性。外婆从小村落来到小城市,妈妈从小城市走向上海,而你则通过考入常春藤,走向美国。对于很多中国家庭来说,孩子考入常春藤,似乎是目前能想到的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唯一方式,这也难怪为什么常春藤在中国那么受追捧。你觉得是这样吗? 
    S:我想每个去常春藤的人,目的都不太一样吧。就像我,我并不想在美国发太多声音,或者跻身美国主流社会,这不是我的主要目的。 
    当初,我申请哈佛、普林斯顿等学校,还有一个原因是经济原因。我们家庭不是随随便便可以拿出几百万的富人家庭,所以去美国读书,希望可以去那些得到经济资助的学校。 
    特别好的学校,比如哈佛的奖学金制度是need-blind policy ,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申请到。许多其它大学对国际学生是没有这样的政策的。这对我来说很有吸引力。 
    “上外附中孩子有一种劲儿” 
    F:上外附中给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S:上外附中给学生很大的灵活度。在中国传统高考体制下为学生创造那么多资源,是很难得的。学校鼓励学生做社团,办报纸,做模联,甚至做学生公司。我们的创新实验班会上一些大学课程,也是其他很多学校没有。 
    我在上外附中的收获,第一个是“尝试了很多,在不断尝试中获得成长”。 
    第二是“锻炼自己的选择力”,变得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第三个收获是上外附中的师生。那些高我很多届的学长学姐,一听说学妹申请他们学校,一下飞机后推掉所有事情,先跑来见我,让我很感动。上外附中的师生间,拥有一种很强的纽带。毕业后,我最怀念的也会是老师和同学。 
    上外附中的学生都很要学,有种爱“折腾”的进取精神。这种进取精神也是相互激励的。比如我对新闻学、对社会公益很执着,有一种执念。有些同学不停做机器人,做模型,在不同领域打拼,有一种劲儿,这是上外附中培养出来的。 
    F:上外附中校训是什么? 
    S:自强、至诚、志远。现在想想,这种校训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成为上外附中学生的共有品质。 
    对我来说,“至诚”非常重要,待人接物非常真诚,并不很功利做一件事情,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热情,把一件事情做好。 
    “志远”则代表一种梦想感。我们学校的学生,不太谈以后赚多少钱,大家都有一个自己最终想做的比较大的人生目标。 
    上外附中的宗旨是“服务祖国进步,服务人类发展”。它强调了“服务”的概念和意识。不仅仅为了自己,为了他人去努力,这是非常重要的。我在大学申请文书里面谈及我来人生大目标,也是服务他人,让别人的生活变得更好。 
    上外附中提供非常多的志愿者活动,有学姐选择去非洲对当志愿者,回国后来学校来宣讲会。回想起来,6年级我进上外附中懵懵懂懂,慢慢的,人生概念变得清晰。这是一所非常全面的学校,我觉得我们身边的同学都比较有能力,有主见。 
    F:你现在在一家咖啡店打工。这是你的主意还是妈妈鼓励你这么做? 
    S:我妈妈一直让我辞职,因为这个工作有时要工作到晚上十点半,她怕我太辛苦。我自己爱喝咖啡,有一次喝完咖啡,就冲过去问:你们找兼职吗?当时是1月底。后来很幸运被留了下来,一直做到现在。我需要打工贴补我创建的公益组织“行动派”。 
    另外,我觉得入大学前,做一些服务性的工作,比如在咖啡店打工,是很特别的学习经历。一方面,它让我谦卑下来。谦卑对我来说很重要,尤其是对我来说,出生在上海,在这么好的学校读高中,未来又是那么好的教育环境,学会在精英教育的环境下沉静下来,这是我希望达到的。 
    打工时会遇到给你穿小鞋的客人,也会遇到“二”到离谱的客人。我觉得那些都是很好的训练,培养忍耐力。“点单”这件事很累人,跟“中国大智汇创新研究挑战赛”答辩没什么区别。很多人排在那边,需要店员很强的专注力、忍受力、心理承受能力。所以说,咖啡店的打工经历,可以学到学校学不到的能力。 
    “每天睡得很晚,但心不累” 
    F:你参加这么多校内和校外的活动,平衡得很好。难道真的是传说中以周计算睡眠时间? 

    S:我确实睡得挺少,喝很多咖啡,要平衡好一切是个挑战。 
    高二那会儿,说多了都是泪。每天要弄到2点多睡觉,每天睡4,5个小时。每天早晨7点起床时,我为了多睡一会儿,会和妈妈斗斗智斗勇。“再给我十秒钟,让我静一静……” 
    在美国那一年,是我睡得最少的,每天3点睡,7,8点起床。一方面为了保证GPA,二是为了参加大量课外活动。有时候排话剧,有时候帮社区植物松土施肥,很晚回到家再开始写各种Paper。 
    F:我发现美国小孩从小锻炼,保证了他们11年级有充沛体力备考SAT。而中国学生除了咖啡外,是什么劲儿让你撑着?我觉得有些小孩未必能熬得住。 
    S:叫醒你的就是梦想。我现在这么晚睡,是为了公益组织“行动派”有很多事情需要做。我的心不累,因为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F:你的自述中写到自己“喜欢去去小型女性文学沙龙,看美剧,跳拉丁舞,学做咖啡。”你现在在看哪些美剧? 
    S:我现在每周追两三部美剧。《国土安全》拍得真好,尤其是第四季,没有拿艾美奖蛮可惜的。《女子监狱》拍得有深度,谈到人性,信仰,同性恋等话题。通过突然的变故,把一个个人隔离到监狱,会折射出人性很多很有意思的点。我也看《老友记》这类比较传统的美剧。 
    F:你会看国外成功女性的传记吗? 
    S:传记类书籍我看得不是很多,之前看过《Lean in》(Facebook COO桑德伯格的自传《向前一步》),也看过德兰修女的传记。 
    F:《Lean in》里面提到都市女性对于职场和家庭生活的取舍和平衡。你如何看待两者的关系,孰轻孰重? 
    S:我觉得我妈妈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能努力地把家庭和事业平衡好。书中提到的点,很多在我妈妈身上得以体现。 
    看完整本书,我希望自己可以变成一个有力量的女性,将来站在一个高管或者比较高的位置上。因为只有当你可以凭自己的能力坐在桌边,你的话语权才有可能改变很多东西。 
    这本书给我启发是你要更努力,成为你想要变成的人。第二是变成那样一个人后,你要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女性。
结语:要留学、找中留!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北路龙湖长楹天街星座5栋1103室
电话:4006-406-016、010-65008061
中留双创教育机构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41800号-1
CopyRight@2014 China Innovatio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